连接改变教育
从STEM到STEAM,艺术素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陈怡倩博士是一位资深的
STEAM教育专家,在美国从事统整艺术教育近20年。近日,小思在上海科技馆对陈博士进行了专访,听听看她是如何落实STEAM跨学科教育的。
三分钟内,用两个回形针,做出最高、最有创意,且能够站立起来的作品。
这是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三镇分校里奇兰市艺术委员、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协会数据可视化主席、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主席陈怡倩博士曾经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布置的小作业(针对6-8岁学生)。
不要小看这区区两个回形针,以及这短短的三分钟,这个小活动锻炼了孩子们除了考验逻辑思维的能力之外,也引导孩子把生活经验习得的知识,连结到已经学过的学科知识,具体发挥出来解决问题。在过程与讨论中,可以涉及到的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力学、建筑学、数学、历史、工程、设计,以及美术。
陈老师强调,在这个活动里,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计时的意义除了便于课堂管理,也为了增加趣味性,在倒数计时当中增加孩子们的紧张感。更重要的是,这是孩子们与现实社会实际要求的对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人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工作要求,都会有deadline。
于是,这三分钟的时间限制,就是一个未来职场上临时加诸的必须解决的具有时限性的项目的缩影,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的世界就是这样,在压迫的时间中负责任地完成工作项目。
实际上,在陈怡倩老师的课堂,她常常会使用即时挑战,意思就是在现实的状态下,用生活周边常见的物品与情境去刺激孩子们的脑力活动。在她策划的教学课案里,时间是多变的,可能是流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有限制的,涉及到的学科知识更是多种多样。
STEM,是科学(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缩写,在奥巴马的推动下立即火遍全球。自2011年起,前罗得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约翰前田(John Maeda),主导推动了“STEM to STEAM”运动,自此,STEM+ART=STEAM的口号也应运而生。
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持续的艺术教育对全社会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前田肯定艺术的重要,他表示,“所有卓越的创新都来自于把不同领域的东西聚合到一起。艺术不仅仅带领科学达到美的境界,它更能给科学领域不同的启发。”
无独有偶,陈怡倩也提到“艺术与科学研发,其实是相互依存的。因为艺术的存在,科学得已精进。”
作为美术教育者,在实践STEAM教学之前,必须理解A的含义。陈怡倩表示,在STEAM框架下,更要从不同面向思索A的意义与价值才能真正做到融合教育。而她理解的A,有着七种不同的含义:
A=Beautification外显的美
A=Design Thinking 设计思维
A=Arts大艺术的视角
A=Visualization可视化的过程
A=Aesthetic Literacy 美感素养
A=Artistic Interpretation 艺术性的诠释
A=Humanities人文
我曾特地问过陈老师,出于何种考虑增加了“人文”这一面向。用她的话来说,“因为我爱剥洋葱(把知识隐喻为洋葱)。我们为了追求深层理解,会一层一层地探索,对于STEAM里的A存在的意义,剥到后面我发现之前的发现虽然有存在的道理,但也可能是假像,是虚空的,并不是真正的核心。”
她认为,Humanities, 才是艺术的真谛。ARTS内涵Humanities的本质是自然而然的。一个人若是没有了人格,没有一个悲天悯人的胸怀,没有同理心,接受的再多教育都是虚空的。
因此,在下图中,陈怡倩特地将“人文”分开,以双向箭头表示“人文”的元素其实也与其他六个A的面向有所交集,相互融合与影响。
教育的本质,在于重视人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本来就是多元的连结、多样的方式,感知联动来理解运用。